“落月2453天 嫦娥三号“退役”后再获新成果”
记者1日从国家航天局的月球探测和航天工程中心获悉,“退役”的嫦娥三号取得了新的成果。 中国科学家通过对嫦娥三号低频雷达浅层数据的分解,推测月雨海北部年轻埃拉特森纪溶岩流具有多期性,为单点结构的演化提供了新的制约。 该研究成果将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学术杂志《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
此次嫦娥三号探测数据的最新研究成果由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袁悦锋、朱培民和肖龙联合长江大学、宁波财经大学等机构的合作者共同完成。
年12月14日, 嫦娥三号探测器坠入月球。 这是中国探测器首次登上外星天体,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截至2009年9月1日,嫦娥三号坠入月球2453日,目前处于“退役”状态的长时间管理阶段,着陆器的部分科学负荷还在工作。
迄今为止的研究认为,雨海北部年轻的埃拉特森纪月海物质( em )只由一期较厚的熔岩流形成。 据推测,近年来由于摄影测量、陨石坑大小频率分布、陨石坑穿透深度等做法,雨海北部em厚度变化较大,部分地区可能存在隐形熔岩流。
在这次研究中,科学家在10-40米的深度范围内发现了水平方向连续性较强的能量反射,与50米以上深度的雨海纪的顶层反射比较类似。 科学家将雷达数据沿测量线重新投影,通过强弱反射识别层状界面,表明嫦娥三号着陆区下应存在多层埃拉特森纪火山岩。
科学家推算出了勘探区域内所有em层的厚度分布图。 结果表明,它们的厚度平均值约8-12米,接近雨海南部年轻em单元的熔岩流剖面厚度。 这些厚度值也与某些天坑壁上保存的沉积物的厚度一致。 由此,科学家推测位于雨海北部第一期的埃拉特森纪溶岩流,可进一步细分为三期薄溶岩流。
根据曲截面空之间的变化趋势,科研人员建立了具有填充方向的年轻月海玄武岩的三维演化模型。 另外,月海玄武岩的充填方向也可能影响褶皱的发育,例如位于嫦娥三号着陆区的褶皱发育不清楚,但在南部和北部沿着熔岩流的方向,因此有助于形成同一方向的褶皱。
目前,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分别在月球正面和背面开展科学探测事业,两者远远呼应,将继续为月球科学的快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记者邱晨辉)
免责声明:南亚报业网汇集了全国高质量的优秀网站推荐给网民,给站长提供免费网址目录提交收录的一个窗口,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