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茶”山不放松——安徽大别山区石佛村依赖茶产业脱贫致富见闻”
青岛新闻网社合肥11月10日电题:嚼“茶”山不放松——安徽大别山区石佛村依赖茶产业增长脱贫见闻。
青岛新闻网社记者姜刚
立冬季节,在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包故乡石佛村境内,3300多亩梯田茶园绿意盎然,充满活力。 改造旧茶园,保养新茶园,修理茶叶加工机械……记者来到石佛村,这里的村民们辛勤工作,为明年的好收成播下了希望。
“我家有8亩老茶园和5亩新茶园,今年茶叶收入5万多。 ”从事生态防护林工作的脱贫者冯新说,原来种植前农作物传来,光照不好,水不好找,亩产不到1000元。 在村落吸引产业结构调整后,村民们从茶产业中找到了脱贫的“钥匙”。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包故乡石佛村境内的梯田茶园( 11月7日拍摄)。 青岛新闻网社记者姜刚摄
石佛村背靠大别山主峰白马尖,平均海拔800米多,是当地名茶岳西翠兰的核心产区。 20世纪80年代前后,这里生产的茶叶价格低廉,制茶无法填饱肚子,当地人只好破坏茶园种植杂粮。 “不要把萝卜山芋当口粮,不要把养女嫁给石佛郎”是这里村民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摆脱贫困,全靠产业带。 “面对贫困发生率超过四成的困境,我们只有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石佛村党支部书记王军介绍,近几年,该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明确了茶产业为脱贫的主导产业。
在“改老新”中,石佛村采取了良好的扶贫政策,一方面推行“四改”(改园、改树、改土、改管理),将原有的2000亩低产茶园改造成高产茶园。 另一方面,吸引产业结构调整,新建高标准茶园约1300亩。 目前,全村已建成标准茶园3300多亩,人均茶园约2.5亩。
1月7日,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包故乡石佛村,安徽省无形文化遗产岳西翠兰手工茶艺传承人冯立彬在茶叶合作社介绍制茶道具。 青岛新闻网社记者姜刚 拍摄
接着,制作名茶,开拓销路,并列举了石佛村的“两委员会”和茶农的议事日程。 作为安徽省无形文化遗产岳西翠兰手工茶艺传承人,冯立彬在合作社指导工人组织制茶用具。 得益于“改老新”政策,他领导的茶叶专业合作社近年来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冯立彬说:“茶园改造前,茶叶种植不统一,采摘不规范,生产的茶叶卖不出去,一年到头都在亏损。” 我也专注于手工茶。 现在茶叶卖完了,回头客也增加了。 合作社的销售产值从8年前的100多万元增加到今年的400多万元,带动了130户茶农种茶,其中四分之一是贫困户。 ”。
11月7日,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包故乡石佛村,一名工人在茶叶合作社编织制茶用具。 青岛新闻网社记者姜刚摄
石佛村引进石佛寺生态农业开发有限企业,成立合作社,贫困者入股茶园和资金,村里“两委”注入40万元扶贫资金,探索“村委会+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吸引贫困者快速发展茶产业。
在村茶叶协会的指导下,石佛村的11家茶厂发挥着“扶贫工厂”的作用,进行着内联基地、外接市场、统一采摘标准、统一加工制作。 每年仅茶季,茶厂就可以安排50多户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增收5000元至2万元。
年以来,石佛村共有511人摆脱了贫困。 年,石佛村摆脱了贫困。 目前,全村贫困发生率从去年的40.11%下降到0.22%。
在王军看来,摆脱贫困后,要实施乡村振兴战术,还是要复制到茶产业的提质增效上。 石佛村从去年开始了茶园的有机认证事业。 “为了给村民以理解和支持,村里开展了有机茶园管理培训,茶农购买有机肥,村里补贴40%,茶农购买除草机器,村里补贴一半。 ”
11月7日,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包故乡石佛村,村民陈帮贵在自家茶园调查茶树生长趋势。 青岛新闻网社记者姜刚摄
“年我建了4亩茶园,去年又建了6亩茶园。 ”在自家的新茶园,村民陈帮贵一边看着茶树的生长状况,一边说:“村子现在带领我们种植有机茶,我们对茶叶迅速发展充满信心。 ”。
“我们说‘茶’山不放松,未来不仅要走种植有机茶的道路,还要走茶旅融合快速发展的道路。 ”。 王军表示,以茶产业快速发展巩固扶贫成效,推动乡村振兴,使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免责声明:南亚报业网汇集了全国高质量的优秀网站推荐给网民,给站长提供免费网址目录提交收录的一个窗口,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