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乡的“绿色银行”——形成一道别样风景”
青岛新闻网社哈尔滨7月8日电题:杨乡的“绿色银行”
刘赫、徐凯鑫
进入黑龙江省北安市杨家乡杨家村,家家户户的绿色篱笆排列整齐,柔和的绿色竹柳叶微风吹拂,形成了别样的风景。
杨家村的脱贫户王玉均指着自家院子周围的竹柳说:“以前是‘灰色的秃顶’,现在尽是绿色的油,心里很明亮。”
竹柳兼具柳树和竹子两种植物的特点,长得像竹子,材质像柳树,可以分段扦插繁殖或作为商品销售。 “这东西好好养活,冬天也冻不死,”王玉均说。
年9月,在走访穷人家的过程中,一户村民竹柳垣引起了杨乡委书记马玉柱的观察。
经与村民深入交谈,并与北安市林业和草原局相关人士论证,马玉柱认为,用竹柳垣取代以前传入庭院的墙壁,不仅会美化乡村环境,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019年4月,杨家乡开始宣传“竹柳经济”,向贫困者免费提供插枝苗。
去年冬天以来,杨乡乡陆续接到周边县市的订单,订单收益全部归于贫困家庭。 王玉均说只要卖竹柳段,他一年就能增收近千元。 现在,杨家乡插着70万株竹柳苗,形成了全长约7万米的竹柳垣。 此外,杨乡乡还与哈尔滨绿化企业签署了销售协议,保证了销路的稳定。
在杨家乡,不仅从庭院外的“绿柳”中诞生了黄金,院内的“绿田”也成为了当地村民增收的“绿色银行”。 近年来,杨乡大力发展庭院甜玉米栽培,避免了农药、化肥玉米成为市场抢手的“香饽饽”。
杨乡家李家村脱贫王新云家的院子里,高腰玉米幼苗长得很快,78岁的王新云拿着锄头在菜园里忙碌。
自从村里引进甜玉米产业后,王新云不仅脱下了“贫困帽子”,还成为了村一二的“技术人员”,现在在村内的玉米加工厂工作。
最初种植的是甜玉米,王新云也在心中表示:“不使用化肥和农药,也不能使用除草剂。 这样行吗?”
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经过试种,玉米加工厂以1元的价格收购了王新云家的玉米。 王新云说:“比大田的玉米值钱多了! ”。
今年,王新云种植了3亩庭院甜玉米,加上工厂活动收入,预计全年增收100万元以上。 “这不是小康吗! ”王新云说。
刚开始宣传甜玉米的时候,干部们经常碰壁。 “改变村民以前的传统思维不容易。 我们村的干部从家里回家解释了新的栽培模式,甚至“买包” 马玉柱说,随着收益的增加,村民的种植热情高涨。
在去年举行的北安市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杨乡村民栽培的甜玉米备受欢迎,每周卖出10万穗以上,积累了许多回头客。
目前,杨乡生产150万穗甜玉米,建设3家玉米加工厂,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链。 销售渠道全面扩大,从实体商到EC平台,可以看到杨乡乡的玉米。
杨乡走出了“绿色”摆脱贫困的道路。 “我们通过挖掘特色产业,使贫困者有能力持续‘自体造血’,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联系。 ”马玉柱说。
免责声明:南亚报业网汇集了全国高质量的优秀网站推荐给网民,给站长提供免费网址目录提交收录的一个窗口,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