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超级高铁”驶出实验室 样车预期运行速度大于600km/h”
样车的预期运行速度目标值超过600km/h,长期结合真空管道技术,为1000km/h以上的速度值奠定基础——
我国的“超级高铁”走出了实验室
高温超导高速磁悬浮工程化样车外观及试验线青岛新闻网社记者刘坤摄
酷似高速铁路的头车,没有车轮,依靠磁力漂浮在轨道试验线上的样品车顺利地开动了,慢慢地前进了。 1月13日,全球首辆采用西南交通大学原创技术的高温超导高速磁悬浮工程化样车和试验线在四川成都正式启用。 试制车的运行安静顺畅,作为第一批乘客,参加启用仪式的嘉宾们笑着体验了“没有感觉”。
试制车和试验线的正式启用,标志着我国高温超导高速磁悬浮工程化研究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具备了工程化试验示范条件。 样车的预期运行速度目标值超过600km/h,长期结合真空管道技术,为1000km/h以上的速度值奠定基础。
对轨道交通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真空管道+高温超导磁悬浮”的“超高速铁路”终于走出实验室,进入工程化试验阶段。
高温超导高速磁悬浮工程化样车驾驶台青岛新闻网社记者刘坤摄
理想的新交通工具
样品车停了下来之后,静静地漂浮在轨道上,间隙约为10毫米。 用力一推,重10吨的车身移动了。
“这是在静止状态下漂浮,没有与轨道的摩擦阻力,能够快速行驶的理由。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邓自刚说。
据了解,高温超导中的“高温”与低温超导相比,其工作温度为零下196度。 样品车的底部安装了超导体。 轨道是永久磁铁。 液氮温度降至负196时,超导体的电阻消失,电流在超导体上产生强磁场,车身自然上浮。 这种磁悬浮技术具有“不离不弃”的“钉钉”特点,无论车辆受到哪个方向的力,系统都能自动“拉回”车身。
“就像板上钉钉一样,列车只能沿着轨道行驶,绝对不会脱轨,”西南交通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吴自立说。
氮是空气体的主要成分,液氮的获得价格很便宜。 该技术的“钉住”特点是,不需要主动控制悬浮和导轨,不需要车载电源,系统比较简单。 高温超导体特有的“钉住力”,不仅确保了车辆的运行安全,还能稳定车身的上下左右,实现其他任何交通工具都难以达到的平稳性。
“具有自悬浮、自引导、自稳定特点的高温超导磁悬浮交通技术,可以说是面向未来迅速发展、前景广阔的新方式轨道交通方法。”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杨丹表示,高温超导磁悬浮交通技术结构简单、节能、无化学和噪声污染、安全舒适。 阐述了它是一种理想的新型轨道交通工具,适用于多种速度域,特别适用于高速和超高速线路的运行。
迈出工程应用的重要一步
截止到2007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达3.79万公里,运营时速达350公里的复兴列车技术继续领先于世界。 更快的速度,一直是我国科学家从未停止过的追求。
西南交通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发磁悬浮技术,1997年批准国家863计划项目“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正式展开高温超导磁悬浮车的研究。 2001年初,学校开发的世界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世纪号”在北京举办的“863计划15周年成果展”上首次亮相,备受瞩目。
“一辆小汽车,最大漂浮重量700公斤,只能坐两个人,但在全国备受瞩目。 ”。 西南交大首席教授张卫华说,这个“世界第一”是在用防雨彩条布做的临时工作场所开发的,很辛苦。
2004年,西南交大提出600km/h以上载人超高速高温超导磁悬浮交通系统方案,得到包括12位院士在内的50位专家的肯定,从此开始了高温超导磁悬浮车工程化的探索。
转眼又过去了十多年,西南交大突破了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难题,在高温超导磁悬浮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创新方面已经形成了特点和基础,具备了工程化的条件。 年,西南交通大学与中国车企、中国铁等单位合作攻关,共同开展高温超导磁悬浮交通工程化样车和试验线的研究,建立了高温超导高速磁悬浮交通系统的集成技术体系。
“项目组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努力,完成了原型车的开发制造和试验线的建设,并进行了悬浮运行试验,标志着高温超导磁悬浮技术从原理验证向工程化应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中国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企业副总经理吴胜权说。
引起轨道交通的颠复
“此次展示的高温超导高速磁悬浮试验线是世界上第一条工程化1:1的试验线。 》邓自刚在现场介绍,验证段全长165米,建设占地约1250平方米。 项目第一个副本包括高温超导磁悬浮原理工程样车、悬浮系统、牵引制动系统、运输控制系统、线下土建和附属工程,以及整个系统工程的联调试验和综合性能检测系统。
高温超导高速磁悬浮交通工程化样车及试验线项目的建设是推进高温超导高速磁悬浮列车技术工程化的重要实施步骤。 该项目可以实现高温超导高速磁悬浮样车的悬浮、导向、牵引、制动等基本功能,以及整个系统工程的协调试验,满足后期研究试验。
据悉,该样车和试验线结合西南交通大学校园磁悬浮列车模型试验台,可以验证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的高速化和长时间运行的可靠性,对技术转化、工程示范、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试验线非常重要,有助于车辆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应用,验证研究关键技术和关键问题。 此次试验车辆的所有功能和零部件,都与未来的实际应用相一致,下一步可能将在某个地方落地实现,或建设30~50公里的试验线,以实现更高速的试验。 ”。 邓自刚说。
“这项技术有望首先在大气环境下实现工程化,创造陆地交通速度的新记录。 ”。 杨丹表示,下一步将结合未来的真空管道技术,开发填补陆地交通和航空交通速度空白的综合交通系统,为未来1000km/h以上速度值的突破奠定基础 (记者 周洪双李晓东)
免责声明:南亚网站目录平台汇集了全国高质量的优秀网站推荐给网民,给站长提供免费网址目录提交收录的一个窗口,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