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新闻 预付押金 互联网招聘当心有“陷阱””
虚假新闻、高额赔偿、预付押金
网络招聘有“陷阱”,请注意!
网络时代,时长强、价格低、覆盖面广的网络招聘,根据自身特点,已成为当前用人单位招聘的主流形式。 特别是今年以来,受疫情的影响,多个在线招聘活动转移到了网上。 另一方面,招聘网站上发布的新闻往往良莠不齐,一些不法分子以光鲜的职业和高薪让求职者陷入“陷阱”。 人社部日前发布了《互联网招聘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规范互联网招聘服务领域的快速发展,为求职者保驾护航。
“云招募”成为主流
南京师范大学大四学生小王最近通过招聘网站参加了南通市2021届高中毕业生秋季网络招聘会。 他已经向十多家公司提交了简历,陆续收到笔试和面试通知。 “有一点的同学在‘云招募’中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 从投简历到录用只需要几天。 节省时间和精力,方便快捷。 我也想试试。 ’王先生告诉记者。 他仔细核对了公司在网上发布的各种招聘新闻,在学校完成了简历投递和在线笔试。 “如果能进行远程面试就更好了,在习惯的环境中更放松,有助于自己的发挥”王先生说。
“云宣传”“云招聘”……在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领域协会、社会招聘机构、平台公司等加强合作、创新服务,支持求职者“云上就业”。 更多的求职者和小王一样喜欢网络应聘,互联网成为了现在招聘的第一条道路。
据新闻部网站消息,今年3月20日至6月30日,人社部实施“百日数千万网上招聘专项行动”,208万用人单位发布了职场新闻2761万人,劳动者投递求职简历近2000万人。 实施百日免费在线技能培训行动,大规模开展免费在线职业技能培训,实名注册学生总人数突破1300万人,在线培训总人数超过1200万人。 多所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得到比较有效的保障。
今年教育部与9个社会招聘单位联合发布了“23456校园网招聘服务”,提供岗位新闻1522万条,累计注册毕业生669万人,投递简历3736万人。 “全国高校毕业生网上签约平台向11个省份的近900所高校开展了网上签约,今年有64.5万毕业生完成了网上签约。 ”。 教育部学生司司长王辉说。
人社部、退伍军人事务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合会也于10月15日至11月14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年度金秋招募月活动,网络招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没有钱要先付钱吗?
但是,面对旺盛的互联网招聘诉求,互联网招聘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招聘消息不完整,没有工作时间,工资写个大概范围,要吃苦耐劳。 ”网友吐槽网站上简陋的招聘新闻说:“找到适合自己情况的工作不容易。”
另一方面,如果一点点的招聘平台审核不严格,则有很多被不法分子利用的机会,虚假的招聘新闻层出不穷。 播音员的梦想、模特的梦想、高薪的梦想……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许多职业和高额回报让许多求职者失去了警惕,不仅找不到工作,还收入了很多钱。
小张和小杨在网上看到一家企业的招聘新闻,就应聘了企业的合同播音员。 上班几天后,两人因工作复印件和约定不符提出辞职,但企业要求搬出合同按规定赔偿10万元违约金和高额赔偿金。 发现这两人疏忽大意,没有观察到合同中不合理的条款。
不仅全职员工充满了“陷阱”,兼职工作也同样需要注意。 研究生刘若彤向记者讲述了最近受骗的经历。 刘先生在一个招聘网站上看到剧本翻译的职位,说英语很好的她通过了笔试,但是对方要求交2400元保证金防止“泄露”,这是规则。 “翻译报酬1个字6分,对方交给了10万字的稿件任务”刘先生一开始也有疑问,但对方的营业执照打消了她的嫌疑。 但是,只有投入到工作中,才发现剧本质量粗糙,工程浩大,难以完成,在试图联系对方信息表达的进展时,已经被拉黑了。
刘先生的经历绝非一例。 一分招聘网站以服装费、体检费、培训费、保险费、押金、手续费等名义收取应聘者的钱,成功后马上走人,或者找借口不安排工作,或者骗取的钱越来越多,所以人去楼里空
采取许多措施避免风险
专家认为,互联网招聘的市场诉求一直处理得不好。 从招聘方来看,在领域、企业类型、职位等级等方面会带来明显不同的招聘诉求。 “对于应聘者来说,应届毕业生、劳动者、白领等群体的诉求各不相同。 虽然双方的诉求相差很大,但双方直接掌握的新闻非常有限:招聘者只有一个招聘说明,求职者只有一条简历新闻,新闻不对称会影响互联网招聘的效率,新闻容易混杂。 ”。
处理这些问题,人社部起草了《互联网招聘服务管理规定(意见征稿)》,公布用人单位向互联网招聘服务机构提供的单位基本情况、招聘人数、招聘条件、雇佣类型、员工复印件、工作条件、工作单位、劳动报酬等招聘新闻
《意见稿》规定,互联网招聘服务机构应当对提供的互联网招聘服务明码标价,不得向劳动者收取押金,不得以欺诈、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牟取非法利益。 人社部门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推进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等非现场监管,提高互联网招聘服务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此外,专家还暗示求职者必须擦亮眼睛,在招聘部门收取费用时要更加小心。 求职者必须尽可能多地了解应聘企业和岗位的新闻,在不能提供事业文案、事业条件、事务所、劳动报酬等重要新闻时,必须保持警惕。 在工作过程中,观察留存劳动合同、工资发放记录、卡片记录、工作成果等相关证据,在发生纠纷时更好地保护自身权益。 (康 朴)
免责声明:南亚报业网汇集了全国高质量的优秀网站推荐给网民,给站长提供免费网址目录提交收录的一个窗口,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