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银行“大而不能倒” 中国版监管框架将出炉”
为了比较有效地处理“大而不能倒”的问题,中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迎来了中国版吸收总损失能力监管框架。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起草了《全球体系重要性银行吸收总损失能力管理办法(意见征稿)》(以下简称《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防范系统性风险,健全我国银领域风险处置机制,建立全球体系。
总损失吸收能力是指全球体系的重要性银行进入处置阶段时,可以通过减值或转为普通股等方式吸收损失的资本和债务工具的总和。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具有资产规模大、业务多、复杂度高、关联度高、国际活跃度高、可替代性强等优点,其吸收损失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关系到金融的全球稳定。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防范“大而不倒”成为反思危机教训、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的重要文案。 二十国集团( g20 )领导人于年11月批准了金融稳定理事会( fsb )提出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条款》( tlac条款),正式确定了总损失吸收能力国际统一标准。 近年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深入研究国际惯例,加强与金融稳定理事会等国际组织的信息表达,结合我国现实情况,起草了《办法》,对我国全球体系重要性银行的总亏损吸收能力比率、构成及监管、新闻披露等提出了确定要求。
方法》的出台有利于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尽早制定计划,采取综合措施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的要求。 从长远看,实施总亏损吸收能力管理,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处置机制,提高大型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强化市场约束,增强金融体系稳健性有积极意义,开拓商业银行积极负债品种,提高我国直接融资比重, ”。 这个“方法”在起草证明书中。
目前被金融稳定理事会认定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中资银行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 tlac条款要求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除监管资本外,拥有越来越多的二级属性,可以通过减值和转换等方式吸收损失的债务工具,并准备更厚的缓冲器以防范风险。 我国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最迟需要从2025年开始逐步满足tlac的要求。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拆资师周茂华认为,从短期来看,国内各大银行面临一定的补充资本金压力,资本金硬约束监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银行信贷资产的扩张。 目前,国内各大银行tlac资本金缺口整体不大(粗略测算缺口为2.0 %~4.0 % ),从2025年开始有4年多的转移时间,国内大行普遍认为是内部利润积累、定增、可转债、优先股和监管的tlac债务融资工具。
“中长期内,加强大银行tlac的资本约束,健全中国银行体系风险处置机制,提高银行应对未来诸多复杂经营环境的能力,夯实系统性风险基础,防范。 更重要的是,可以吸引大银行提高内部管理精细化程度,平衡利润、规模和质量,稳健经营,推进银行经营理念和方法的转变。 ”。 周茂华说(记者 姚进)
免责声明:南亚报业网汇集了全国高质量的优秀网站推荐给网民,给站长提供免费网址目录提交收录的一个窗口,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