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司法服务嵌入基层 破解乡村治理难题——建阳区探索“1335”新型乡村治理模式”
近年来,南平市建阳区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农村管理和平安创建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善农村管理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管理现代化和开拓平安中国建设新局面的意见》的部署要求, 围绕“1335”新型农村管理新模式,重复党建“引领”,将基层管理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使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充分融入社会管理,通过法治、自治、德治的融合,探索实践上符合建阳实际的农村管理法治化模式。
整合优秀人才队伍,提高自治水平。 推进老百姓的理论制度,促进矛盾纠纷的解决。 深入开展“枫桥经验在建阳”活动,指导“创新日常对话、叙利亚乡规、法律、讲人情、赋颜”等工作,设立“人民哇蕾团”、“田间地头流动调解室”等新型农村管理载体,老干部 发挥村规民约作用,促进乡村和谐健康快速发展。 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充分结合村情民情,精心改制,制定便于操作的村规民约。 将生态环境保护、人居环境整治、乡贤文化、家风家训等文案融入村规民约,向各村民群体印制资料,向各家庭宣传,使《村规民约》真正深入人心。 例如,麻沙镇水南村把蔡氏的家训和民国以来的楠木林保护条约等文案融入了新修订的村规民约中。 发挥集体组织作用,促进文明乡风形成。 积极发挥村民委员会、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作用,将群众评议机构引入纠纷调处,建立“人民评议团”制度,通过入户访问评议的方法,直接参与村民与村民、村民与村集体之间重大疑难纠纷或历史遗留问题的调解。 开展“美丽花园”、“最美家庭”、“孝老模范”等评选活动,节俭村民红白事,促进文明乡风、淳厚民风的培养和形成。 例如,也有村里红白事酒席的桌子数在15桌以内,礼金在300元以下。
提供准确的法律服务,提高法治水平。 建立普法阵地,推进法治推进服务的全面覆盖。 积极宣传普及“一卡一热线”法律服务办法,结合实际,在村巷主干道、长廊、休息亭等地建设法治文化长廊、法治休闲广场、法治文化亭等设施,张贴法治推广标语,积极宣传“号角”工程。 健全服务互联网,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的全面覆盖。 推进“四位一体五职能、岗位补贴加奖励”的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协调员机制,整合治保委员会主任、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综治协调员、公共法律服务协调员的职能,从旁到边、从纵到底的公共法律服务室、“12348”电话热线和 委托村公共法律服务室对村级困难群众申请的法律援助资格进行审查,提高法律援助效率。 健全法律援助机构,推进村居法律顾问的全面覆盖。 热情从事、服务意识高、大局意识强的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人员担任法律顾问,定期开展法治讲座,送至法下乡或集中开展推广活动,实现村居顾问微信群的全面覆盖,在线为村(居)民提供咨询 并创新工作思路,在交通不便、人员稀少等偏远乡村开展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件,协调纠纷等法律服务,为贫困人口免费提供法律援助,为建设卡贫困者开通绿色通道,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效率,
凝聚本土文化精髓,提高德治水平。 领导本土文化,提高立德树人的价值观。 精心训练本土文化、法治名人的思想精华,从乡村的具体环境、资源和条件上,创造各具特色、有高度、有厚度、有温度的文化主题。 以文明实践为平台,在道德层面丰富诉求。 按照新时期文明实践的实务要求,切实实施“学礼仪、立村训、唱村歌、做典型、扬新风、失德”等6项措施,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德治”水平。 全区13个乡镇(街道)已经形成县、乡、村三级新时期三级文明实践服务互联网,顺应群众呼声,整合资源特点,实践活动蓬勃开展。 依托7+n平台,在区直相关部门成立首批32人专家志愿者队伍,致力于13个乡镇(街道) 145个村文明实践活动。 拥有红心美德超市,激发大众的内生动力。 各村建立“爱的美德超市”,遵守法律,文明礼貌,移风易俗,以整顿人居环境、创业创富、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制定敬老爱心亲情等8个方面,制定爱心美德评分细则,村居环境的 定期开展评分和通报,让村民将获得的爱的美德积分在超市的交换用品上,以供有德者获得
建设网格服务平台,提高监管水平。 发挥网络+的特点,促进乡村治理网格化。 探索建立“网络+网格管理”服务管理模式,按乡镇(街道)、村(居)设置基础网格,配置网格长、网格员。 网格人员依靠移动新闻终端的收集输入、综合治疗中心服务大厅的访问、现场访问等渠道,广泛收集社会状况的舆论,在第一时间处理和报告大众的各类需求。 今年以来,收集了1463起社会治理案件(案件),决算率为99.25%。 继续推进平台建设,促进治安防控智能化。 大力推进智能城市、“雪亮工程”等科技平台建设,完善公交车站、车站、高铁南平市站等定点部位的人物识别系统建设,使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和第一广场等重点场所无缝衔接 全区“雪亮工程”已建设网络监测探头1731个,各乡镇(街道)综合治理中心实现了与公安派出所监测指挥中心的互联互通,构建了覆盖城乡的科技智能防控预警系统。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制度,促进特殊人群的管理社会化。 积极推进社会服务事业,探索将心理服务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制度。 完善的心理疏导机制,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在社区设立心理咨询室,广泛推进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健全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建设卡贫困人口、困境儿童、精神障碍患者、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 目前,已建成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所、“雏菊”脑瘫儿童心理康复办公室和地区司法局社区服刑人员心理咨询室等,比较有效地加强了特殊群体的服务水平。 (张恒 建阳区委改革处理)
免责声明:南亚报业网汇集了全国高质量的优秀网站推荐给网民,给站长提供免费网址目录提交收录的一个窗口,本篇文章是在网络上转载的,本站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本站将予以删除。